发布日期:2024-08-05 22:10:35 来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作者:m6米乐手机网页版登录
如今,算法推荐的信息分发方式在主流平台广泛存在,比如视频网站的“猜你想看”,电商APP的“首页推荐”,音乐流媒体的“每日推荐”,无不提醒着用户所拥有的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网络时代的信息数以兆记,算法的作用在于高效匹配,依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将相关内容精准地推荐给用户,使用户能够更快速、更便捷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而,随着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担忧:算法好像让我们越来越多接触到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信息,逐渐失去多样化的问题视角和理解能力,因此引发了对“信息茧房”的广泛讨论。
“信息茧房”本来是在语境中提出的隐喻,然而在诸多社会性事件的场域里,流传着“算法加剧信息茧房”的论调,致使“提算法色变”的焦虑情绪蔓延。这种近乎直觉式的技术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人们对多元化信息的兼听追求以及对技术影响社会的敏锐认知。但与此同时,被过度滥用的信息茧房概念也促使我们追根溯源:算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所谓的信息茧房困境?简单地将算法视为因、茧房视为果,是否显得过于草率和武断?
“信息茧房”这一比喻最早由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即公众只关注自己选择或使自己感到愉悦的信息,从而形成一套“个人日报”式的信息系统,久而久之就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桑斯坦认为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海量信息,但人们会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性接触,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信息封闭和内容沉浸,最终使得类似观点不断被重复强化,阻断信息的横向交流,形成“回声室效应”。
有人望文生义,把信息茧房的隐喻与算法相关联,进而产生忧虑,认为是算法致使个人信息变得窄化,甚至对技术心生恐惧,形成了不利于社会创新的技术悲观论调。但其实,桑斯坦认为形成信息茧房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单一的信息技术,而是受众的“信息偏食”,即传播学领域所说的“选择性接触”。人们接触信息的多样性受到媒介素养、个体特征、家庭教育和媒介使用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个多因的过程。部分观点将对“信息茧房”的担忧简单归责到技术,不仅忽略了人的媒介素养与主体认知,也过于简化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复杂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桑斯坦提出的“信息茧房”像是一个警示,学界至今并没有确凿的实证研究表明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之间有必然的联系。相反,人类的选择性接触心理和行为早已有之,并非技术时代特有的现象。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算法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推荐系统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仅会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还会推荐用户认知之外的信息,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潜在泛兴趣联动,从而引导用户横向破壁,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
“技术替罪羊”指的是将问题简单归咎于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多重影响,算法推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要了解推荐算法为何会成为技术替罪羊,就必须对当代信息分发机制有清晰认识。
首先,在包罗万象的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无边无际,而个人的时间精力却十分有限,这都表明了算法系统存在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算法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在用户和内容之间搭建起了高效的连接桥梁,此乃技术积极向好的体现。其次,从注意力经济的视角来看,平台如商场,信息就是产品,平台不会窄化用户的信息接触范围,刻意制造信息茧房,反而会主动拓宽信息品类,用以留住用户注意力。再者,算法并非孤立存在的体系,微观层面的个人选择、中观视角下的多平台竞争,以及宏观层面的政府治理,都决定了技术与社会各因素相互构建交织,其推荐效果也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单纯的技术决定论。
既然如此,为何算法还会被认为是信息茧房的替罪羊?一方面,这与算法个性化服务与潜在风险的二重性有关。算法为用户提供了“千人千面”的信息推荐,方便其日常的信息获取,但算法的迭代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局限性,需要不断与用户互动以达成平衡。而当人们对算法和信息茧房缺乏深入了解时,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简单否定,将对信息茧房的担忧归结到算法上,形成了“算法是原罪”观点。
另一方面,替罪羊本身就是人类向外归因负面影响的表现。就算是没有算法的时代,人们也会不同程度的生活在自己建构的同质化信息圈里。算法成为“完美替罪羊”,且不会还嘴。毕竟,简单地批判算法技术比改变思维惰性、走出舒适圈要容易得多。
打破信息茧房、减少焦虑,关键并非指责“算法”这一替罪羊,而是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友好多元的互联网信息环境,让算法发展得更公平,让信息更多样化。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索人、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相关各方的数字韧性。为此,更要从社会、技术和个体层面提高对于信息的吸收、适应和转型能力。
于个体而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走出自我认知的舒适区,主动接触多样化的观点和内容。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人不仅能够接受与自身相似的观点,还能接触认知范围之外的信息。不同群体“破茧”的主动性各有差异,但仍有可能达到与算法共存的自适状态。
算法推荐平台更需要提升数字系统的韧性,营造更加包容的数字内容社区。一方面,可以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和多样性,让用户了解推荐机制的同时,也确保推荐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从源头避免用户只接触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允许用户自定义推荐内容的类型,提供多种个性化选项,并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和调节机制,收集用户对推荐内容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以此不断提升推荐系统的质量。
此外,“破茧”不只是个人的主观选择与平台的系统提升,更是整个社会自上而下的责任。为了达到技术向善的目标,“破茧”需要做好网络治理的“顶层设计”,保障社会信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这不仅可以提升观念上的价值韧性,也是构建包容、公正社会的重要基础。
总而言之,应当摒弃“算法造就信息茧房”的简单因果论断,推动算法透明度、信息多样化、个人主动性和社会广泛参与等多方面的改进。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升个人韧性、平台韧性以及社会韧性,算法推荐有望成为突破信息茧房的有力工具,推动技术和社会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