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平台注册东莞石龙:全面推进城市全域精细化管理

发布日期:2024-07-24 12:26:48     来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作者:m6米乐手机网页版登录

  近年来,石龙镇全面推进城市全域精细化管理,结合“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推动城市管理从粗放型向服务型转变。创新环卫绿化管养模式,着力强化城市环境治理硬件基础,助推石龙垃圾分类管理上新台阶,营造出“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美丽时尚”的城市环境,为留住人才、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活垃圾分类,一头连着文明,一头连着民生。2023年,石龙镇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力衔接和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居民小区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阵地,垃圾分类需要千家万户的参与和支持。日前,石龙镇垃圾分类办组织石龙镇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和龙城国际物业小区志愿服务队在龙城国际小区开展“洁净小区美化环境”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主题活动。活动现场,一批志愿者拿起夹子、扫把和垃圾袋,捡起小区绿化带各处遗落的垃圾,将垃圾收集在一起后分类投放到小区垃圾分类亭。另一批志愿者在垃圾分类亭做引导员,引导前来丢垃圾的居民和志愿者将垃圾分类投放。

  “食品包装袋应投进其他垃圾桶里”“快递箱有回收利用价值,应投放进蓝色的可回收物桶里”……志愿者在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同时,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小知识。石龙镇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还在小区热闹处摆设游戏摊位,邀请小朋友和大朋友们一起参与垃圾分一分小游戏,让居民在游戏中了解垃圾分类。

  除此之外,石龙镇垃圾分类办还组织石龙镇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到龙城国际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引导员一日体验游”活动。现场,志愿者纷纷化身为垃圾分类引导员,到小区内各垃圾分类亭引导前来丢垃圾的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同时,石龙镇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带领志愿者进行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向居民派发宣传单张和小礼品,并详细讲解分类知识,引导居民积极践行垃圾分类。

  “今年初,我们制定了两个‘一百’项目计划,即举办不少于100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开设不少于100场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据石龙分局统计,截至10月下旬,已到各村(社区)、市场、商场、医疗机构、公共机构等开展了127场“五进”宣传活动,在主题宣教馆、小学、幼儿园、村(社区)、物业管理企业等开办了62场培训课,为4万多名市民打下了垃圾分类知识基础。

  当地一方面坚持常态化执法检查机制,组建一线巡查组,每天对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疗机构等产生源和餐饮经营单位进行明察暗访,重点走访排查厨余垃圾非法收运处置线索,并将每季度执法检查案件考核指标分配到各月,以月为进度标尺推进执法检查工作。

  截至10月下旬,已现场督导各产生源单位落实垃圾分类法律责任300多家次,发现并整改垃圾分类问题48处,对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长效震慑,并通过常态化执法检查任务让全组人员得到执法检查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高执法处置能力,增强对做好执法检查工作的信心。

  另一方面,今年以厨余垃圾非法收运处置为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和联合执法行动。例如,7月21日,根据前期摸排追踪的线索,联合茶山分局和属地村委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端掉1个非法收运处置厨余垃圾的窝点,收缴11桶合计约1200千克;8月3日,根据餐饮经营户提供线名非法收运餐饮垃圾的违法人员,查缴餐厨垃圾2桶合计约300千克,并交由有资质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2023年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12次,较去年增加124%。

  2023年是新一轮全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根据东莞市关于逐步推广转化示范创建成果的指示精神,石龙镇在“1+1”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基础上,转化先行示范创建成果,逐步推广至全镇,把中山区、中山西社区、兴龙社区、蒲溪村、黄家山村、林屋村一起打造成“3+3”示范片区,在此基础上推动黄家山村和林屋村创建示范村,并将黄家山幼儿园、欧仙院景区等打造成为有代表性的垃圾分类示范点位,将南岸公园打造成为全镇首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

  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而言,完善全程分类体系至关重要。据石龙分局介绍,石龙镇对厨余垃圾收运处置工作“软硬”两手抓。一方面,对镇内餐饮门店和居民逐一上门走访并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动员餐饮经营商户签订《东莞市餐厨废弃物收运协议书》,并向该镇餐饮协会派发《关于规范处置餐厨垃圾的通告》,指导餐饮协会协调镇内餐饮企业规范做好餐厨垃圾收运工作。

  另一方面,石龙新设了37个厨余垃圾收运点位,并面向居住集中区、物业小区居民宣传派发厨余小绿桶,引导居民从源头做好厨余垃圾分类投放。截至目前,已在全镇范围内设置了59个厨余垃圾收运点位、2条收运路线个处理设施,并通过上门走访宣讲、完善投放指引和专人定时定点收运等措施,在沙头角美食街初步建成了厨余垃圾收运全覆盖机制。

  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这是石龙镇明年的一个小目标——逐步扩大实施垃圾分类村(社区)范围,2024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35%以上、厨余垃圾分出率巩固在20%以上;推动80%以上村(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建设“3+5”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即在原有基础上将村示范片区建设拓展至西湖村、新维村。2024年年底前,在“3+5”垃圾分类示范片区80%区域内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完成居住区全部分类投放点的升级改造,选址建设3个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

  “撤桶”是一种全新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就是通过撤除大量的、分散的垃圾桶,合并放置在专门的点位,从而实现垃圾分类精准投放、集中管理。

  10月19日上午,东莞市“撤桶”工作暨新型设备机械化作业现场会在石龙镇举行,会议以“实地走访+交流研讨”的方式开展,就石龙“撤桶”工作成果与经验进行交流。

  过去几年,石龙沿街垃圾桶点的布设比较散乱,严重影响了石龙的城市形象。为此,石龙坚持“宜少宜优”原则,采取“撤、并、改、建”的方式,以主干道及特色街(区)为重点,对原有的生活垃圾收集点(桶)进行优化设置。

  去年以来,石龙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生活垃圾点(桶)治理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例如,深入实施环卫绿化一体化管养、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标兵村(社区)评比等。

  同时,石龙优化设置垃圾收集点(桶),加强环卫人员和垃圾收运车辆管理,确保周边环境整洁有序;调整垃圾收运模式,推行上门收集垃圾服务,使石龙城市品质和环境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撤桶”之后,肉眼可见的是,大量垃圾桶(箱)占用机动车道、“脏乱差”的问题得到了改善。走在石龙中山中路非遗文化街、新维村,曾经污水横流、垃圾发臭的情况早已无迹可寻,古村古街又一次弥漫着历史的气息。

  截至目前,石龙共完成撤桶2453个,其中660升桶147个,撤桶率为58%;240升桶306个,撤桶率为76%;小区、居民楼撤离330升桶、240升桶约2000个;完成垃圾收集点升级改造6个,其中投放新式垃圾收集房3个。石龙镇公共区域保留设置660升桶97个、240升桶98个、果皮箱246个。

  石龙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石龙将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不断深入推进“撤桶”工作,充分调动和鼓励市民群众共同参与维护城市环境卫生中来,共同创建整洁、舒适、亮丽的生活环境。

  每天清晨,道路清扫车、雾炮车、洒水车等多种环卫车辆在青林路路面缓缓驶过,洒水洗扫、降尘,无缝隙覆盖了整个单向车道。车过之处,路面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石龙镇在稳步推进“撤桶”工作的同时,在收运体系建设上也有新招——不断升级环卫设备。一套套现代化的环卫机械设备解放了环卫工人的双手,环卫作业模式从最初的“人工扫街”逐渐朝着机械化作业发展,既为环卫工人“减负”,也进一步提升环卫作业的质量和效率,保障了城市环境的保洁力度。

  走进石龙清林路环卫转运中心,只见传送带上,一个破旧沙发正缓缓驶向“大件垃圾卸料口”,“砰”的一声,破旧沙发从传送带掉进破碎区,传出一阵阵木料被压碎的声音,却不见粉尘、碎片,甚至没有异味传出。

  有别于传统转运站,作为东莞市首个一体化建设及运营的综合性垃圾转运站,“七合一”的清林路环卫转运中心集生活垃圾压缩转运、大件垃圾破碎处理、厨余垃圾处理及转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暂存、污水处理和公厕于一体,在水平直压压缩系统、负压除臭系统、植物液喷淋系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运作下,垃圾在这里得到密闭式压缩处理和转运,多渠道综合控制臭气和扬尘,打造了一个高环保、无异味的垃圾转运站。

  控制室是环卫转运中心的“大脑”,屏幕里的石龙地图上,显示着石龙正在作业的环卫车辆和人员的位置及轨迹。该中心依托最新的“智慧环卫云平台”系统,采用物联网模式,将“人、车、物、事”进行关联,通过全方位、全时段的监测,可实时掌握人员和车辆的作业内容、位置、路线及状态;同时,系统还搭载有AI人脸智能识别系统,可以识别和分析司机的驾驶行为,走神、分心、车距过近都会被系统抓取并及时通知,为安全生产作业提供保障。

  今年以来,石龙镇建立了“常态+专项”执法检查模式,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12次、查获厨余垃圾非法收运人员8名,查缴餐厨垃圾约2吨,有效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执法监督力度。指导相关产生源单位签订厨余垃圾收运协议21份,并督促厨余收运企业进一步做到厨余垃圾应收尽收,推动全镇厨余分出率从年初约6%提升到目前约28%,超额完成了市厨余分出率考核指标。在2023年上半年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估中,获得第5名的优秀成绩。


m6米乐平台注册


上一篇:从绿茵场到教练席!原中国女足队长浦玮的足球梦在杨浦少体校延续
下一篇:从“高效办成一件事”文件看政务服务发展的四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