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5-05 23:48:00 来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作者:m6米乐手机网页版登录
秦淮法院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徕斯”数字融合法庭平台,探索形成“两融两赋”诉源治理新模式,获评第二届江苏数字法院创新事例。2023年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下降5.95%,降幅居全省基层法院首位。
一是融入党委治理大局,发挥顶层设计引领作用。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成立诉源治理领导小组,将全区调解组织编入治理网络。配备1个审判团队以“轮驻+常驻”形式进驻区矛调中心,开展纠纷排查、指导调解等工作。压实街道治理责任。研发“诉源分析系统”提供精准数据,推动“万人起诉率”纳入区平安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考核。
二是融入基层善治体系,打造上下贯通共享平台。推广“徕斯”数字融合法庭。精准定位“徕斯”数字融合法庭职能,打造成“一站式基层治理、多元解纷、诉讼服务”的最小支点。推进“指导+确认”机制。通过“街道矛调中心属地调解-区矛调中心多元化解-法院诉前调解”的流程再造,由速裁团队与所有街道对应,为调解支招、支撑。推行“研判+预警”机制。构建院领导、职能部门结对挂包街道、部门机制,定期研判分析、及时预警化解,切实做到纠纷“发现在早、解决在小”。
三是赋能多元解纷全链条,稳步提升各类主体解纷效能。“做大”人民调解。推动形成区、街道、社区“3+N”矛盾纠纷治理体系,构筑矛盾纠纷前端处理防线。“做强”行政调解。协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建立健全道交、物业、劳动等多发类案的联动处理平台。“做实”行业调解。与公证、仲裁、律协联合打造非诉纠纷分流合作机制。
四是赋能诉非衔接全过程,切实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打造专业调解团队。设置类型化及对接街道特色调解室,形成提供各类调解服务的“司法大超市”。诉前调解成功率达到近40%。引导法官工作前移。推动速裁法官的工作重心向诉前调解前移,提升调解员纠纷实质性化解能力,2023年成功避免14693起纠纷进入诉讼。构建速确即判机制。建立“诉前调解+速确即判”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受理、调解、司法确认的“一条龙”办理。
建邺区法院金融法庭以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为平台,在实体化、协同化、法治化、专业化、借力化、智能化六个方向持续发力,探索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新路径,努力提升解纷效能。2023年诉前调解成功金融纠纷7696件,较2022年增长超一倍。
一是融入治理体系,推动金融诉源治理实体化运行。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金融治理体系,逐步建成由金融集聚区发展服务中心牵头,以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为平台,以调解组织为主体,法院指导,多部门参与、金融机构配合的金融诉源治理实体化运行模式,推动金融纠纷化解从碎片治理转向集成治理。
二是加强各方联动,实现金融诉源治理协同化推进。与金融监管局、金鱼嘴基金街区等搭建对接机制。2022年以来,走访座谈驻区金融机构40余家,提示业务风险;向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3份,就行业突出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三是深化诉调对接,确保金融诉源治理法治化运行。专人对接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指导诉前调解工作;目前已与调解组织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提升调解规范化水平。
四是优化机制建设,打造金融诉源治理专业化队伍。引入全国首家保理纠纷调解工作室、基金纠纷调解工作室等调解机构,基本实现保理、基金、保险等复杂金融纠纷由调解工作室专业诉前调解的模式。
五是凝聚社会力量,完善金融诉源治理借力化机制。引入3家民办非企业调解组织,实现特邀调解员队伍“3*N”的规模性扩大,初步形成信用卡、金融借款等辖区主要纠纷批量调解模式。
六是聚焦数字时代,构建金融诉源治理智能化快车道。长三角金融多元调解中心初步建成连接法院、金融机构、当事人、调解组织四方主体的金融纠纷一体化处理平台,超过90%纠纷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纠纷实现批量立案、批量流转、批量送达。
南京江北新区法院集中管辖全市基层一审行政诉讼案件,着力打造“点、线、面、网”相结合立体式行政争议诉源治理体系,推动行政争议源头治理和实质化解,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聚焦“点”的建设,推动行政争议就地化解。组织巡回审判发挥示范效应。设立行政诉讼巡回审判点,并建立“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法官庭后点评”模式,强化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实现“审理一案,化解一片”的效果。属地协同机制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属事+属地”化解机制,将行政案件推送至属地法院,发挥属地法院在化解因民事纠纷关联、政策问题引发行政争议中的资源优势。
二是化解“线”的矛盾,强调重点条线源头化解。发送调解建议函提升行政机关纠纷化解水平。行政行为存在瑕疵或法官认为有较为适宜的调解方案时,通过调解建议函告知行政机关败诉风险及建议调解方案,督促行政机关提前预防、及时处置。建立化解平台关注重点条线争议化解。在类案特征明显的行政条线设立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站,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至行政复议阶段,实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有效衔接。
三是延伸援助的“面”,助力行政争议诉前调解。覆盖所有行政诉讼案件,扩大援助范围。公开遴选行政诉讼专业律师,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法律援助,范围囊括所有行政诉讼案件,对象覆盖所有行政诉讼当事人。融合法律援助与矛盾化解,丰富援助内容。将援助事项从传统的全程代理拓宽到免费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等,法律援助律师参与行政争议诉前、诉中及信访化解工作。
四是织密分流的“网”,强化行政争议诉前分流。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政通人和”平台对行政诉讼案件结案方式进行大数据分析,确定适宜调解案件范围,相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开展先行化解工作。程序高效衔接保障当事人诉权。平台自动提供是否同意调解的选项供当事人选择,未能及时化解的案件,平台自动提示法院及时立案审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为进一步推动诉源治理成效,打通助企纾困解难的“最后一公里”,江宁开发区法院于2023年10月27日设立江宁开发区宜商司法驿站,首批进驻对象为江宁开发区各主要园区平台,以“小驿站”凝聚涉企诉源治理“大合力”,构建立体式涉企纠纷化解新格局。
一是直达司法需求,源头化解矛盾。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在园区平台设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宜商司法驿站,通过企业微信群、线下“企业—驿站—企业”诉求对接反馈机制,确保每个平台均有对应的驿站助手和园区网格法官提供即时服务。拓宽企业问需渠道。深入园区企业,通过定期召开企业问需会、大走访等多种方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司法需求,根据需求协调其他相关单位参与问需。落实企业需求清单。收集记录企业需求并制定需求清单,对反映较为强烈、突出的常见法律问题实行“挂图销号”,确保企业需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处理。
二是快享优质服务,前端解决纠纷。大力推进商会调解。对经咨询后仍未解决的矛盾纠纷,引导至江宁开发区商会调解中心及江宁区矛盾调解一体化中心,为各类型涉企纠纷提供专业化调解服务。精准提供诉讼服务。引入诉讼风险第三方中立评估机制,为企业提供模拟诉讼体验、诉讼风险评估、法律文书模板、网上立案、执行和解等服务。
三是惠及全生命周期,防范经营风险。量身定制司法服务。通过定期发布审判、法律问答手册,定向发送法律诊断意见书等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制经营风险防控方案,有效帮助企业预防化解经营风险。引导企业合规经营。协同检察院聚焦企业经营与市场秩序的重点法律问题、重点合规领域,探索建立联合普法、专项检查、回访核实等合作机制。协同助企防范风险。加强常态化府院联动机制,在区委政法委的指导下,与检察、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等机关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涉企经营的风险隐患,合力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浦口区法院永宁人民法庭辖区有着苗圃种植的产业特色。近年来,永宁人民法庭依托“法润乡土”司法品牌和“宁心工作室”调解平台,形成指导调解“育苗工作法”,打造体现苗木特色、贴合苗农生活的“宁心调解圈”,赋能苗木经济和乡村振兴。入选最高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典型案例。
一是控源选苗,搭设指导架构。打造指导调解中枢。依托“宁心工作室”,在所辖村居社区设立“宁心巡回工作室”,线上线下结合,通过“法官有约”等方式做实指导调解。创设矛盾预警员。将辖区群众划分为微网格,选聘矛盾预警员,随时反映区域内涉苗纠纷动态,协助调解。
二是结对育苗,提升调解能力。结对联络,定向指导。深度融合“法官进网格”“大走访”工作,法官与调解员结对联络,主动走进田间地头、苗木市场定期巡回指导调解,邀请旁听庭审。首联负责,全案跟进。首次对接的法官对相关纠纷进行调解指导,如调解不成,纠纷立案后由该名法官直接负责审理。
三是联动移苗,充实调解力量。做好“法庭+苗业协会”联动。延伸苗业协会合作,做实行业性调解;吸收苗木专家、具有威望的苗木合作社负责人加入特邀调解员,打造具有苗木特色的“宁心调解圈”。做好“法庭+办所村社”联动。与街道综治办建立研判会商机制,定期报送涉苗纠纷动态;与派出所建立联合调处机制,双向预警重大涉苗隐患;与司法所建立调解联络机制,共同指导管理人民调解;指导组建村居委调解团队,服务“苗耕”“苗经”“苗旅”,做到“小纠纷不出村社”。
四是深耕护苗,巩固调解成果。优化工作流程,开设“绿色通道”。对辖区内涉苗纠纷优先办理、优先调解、优先确认;依托“融合法庭”将纠纷调解搬到田间地头,现场查勘与开庭调解相结合。延伸司法职能,预防纠纷复发。主动深入林业场站、苗木合作社等开展法治宣讲,为重点项目提供法律服务。定期回访跟踪调后纠纷,及时了解调解成效及履行情况等,排查防范复发风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